一、Zigbee 发展史及其组织

    1.1 Zigbee 发展史

    1.2 Zigbee 联盟

二、Zigbee 简介

    2.1 Zigbee 特点

    2.2 Zigbee 通信

    2.3 Zigbee 通信距离

    2.4 Zigbee 网络

三、Zigbee 应用场景

    3.1 路灯

    3.2 井下人员定位

    3.3 智能家居

    3.4 农业检测

四、常见Zigbee 芯片

    4.1 TI

    4.2 NXP

    4.3 Freescale 

 

 

 

一、Zigbee发展史及其组织

1.1 Zigbee发展史

 

Zigbee协议主要由Honeywell公司组成的ZigBee Alliance制定,从1998年开始发展,于2001年向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提案纳入IEEE 802.15.4标准规范之中。

2002年,英国Invensys公司、日本三菱电气公司、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以及荷兰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共同宣布加入ZigBee联盟,研发zigbee无线通信标准。

2004年,ZigBee V1.0诞生。
2006年,ZigBee 2006推出。
2007年,ZigBee PRO推出。
2009年,Zigbee RF4CE推出。

……………

 

2016年,Zigbee 3.0推出,目前最新的版本。

 

1.2 Zigbee 联盟

 

 

二、Zigbee 简介

2.1 Zigbee 特点:

    (1)低功耗: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2节5号干电池可支持1个节点工作6-24个月,甚至更长。

  (2)低速率:ZigBee工作在10-250kbps的通讯速率。

  (3)近距离:传输范围一般介于50~300m之间,在增加RF发射功率后,可增加到1-3km,视具体环境而定。

  (4)短时延: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一般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只需15ms,节点连接进入网络只需30ms,进一步节省了电能。相比较,蓝牙需要3-10s、WiFi需要3s;

  (5)高容量:ZigBee可采用星状、片状和网状网络结构,由一个主节点管理若干子节点,最多一个主节点可管理254个子节点;同时主节点还可由上一层网络节点管理,最多可组成65000个节点的大网;

  (6)高安全:ZigBee提供了三级安全模式,包括无安全设定、使用接入控制清单(ACL)防止非法获取数据以及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128)的对称密码,以灵活确定其安全属性;

  (7)工作频段:868.3MHz、902-928MHz、2405-2480MHz频段。

 

2.2 Zigbee 通信

 

 

支持的频段:

 

2.3 Zigbee 通信距离

 

Zigbee 常见的室内通信距离在100m左右,2.4GHz经常会由于一堵墙而损失掉大量的信号,从而导致通信距离会更短。

Zigbee 常见的室外通信距离(可视距离)1km左右。

 

2.4 Zigbee 网络

2.4.1 星形网络

 

2.4.2 树形网络

 

2.4.3 Mesh网络

 

 

三、Zigbee 应用场景

 3.1 路灯

      1),路灯开关控制

      2),路灯电能采集,电流,电压

      3),其他开关量检测,模拟量检测

 3.2 井下人员定位

     1),人员位置定位,定位精度1-3m

 

 3.3 智能家居

     1),灯光开关,灯光亮度调节

     2),温湿度检测模拟量数据传输

     3),开关量检测

 

 3.4 农业检测

    1),温湿度

    2),远程控制开关

 

 四、常见Zigbee 芯片

 4.1 TI

   8051: CC2430\CC2431\CC2530\CC2531\CC2520

   Arm® Cortex® -M4F: CC1352\CC2652

   Arm® Cortex® -M3: CC2630

4.2 NXP

   Arm® Cortex®-M4: JN5189\K32W061\K32W041

   RISC:JN5248

4.3 Freescale

   MC13192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

https://zigbeealliance.org/

https://wenku.baidu.com/

 

 欢迎批评指正。 

 

 本博客仅用来学习讨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自:
https://www.cnblogs.com/deepl/p/13863403.html